总第921期;欢迎关注。
笔迹不仅可以透露你在哪个国家长大,还能让人发现你接受的是何种教育...
你的笔迹透露了什么?
What your handwriting says about you?
原文作者:Adrienne Bernhard
在打字技术已经普及的今天,人们动辄追忆手写时代,但事实上我们每个人依然离不开手写。从购物清单、医疗处方到手写情书无一不是手写,只是我们如今大多写得潦草散乱,不如过去那样精致。手写体曾经充斥我们的日常事务和通信往来,如今多在毕业证和婚礼邀请函这样的庄重场合中发挥作用。在这些用笔代替键盘的稀有场合,我们惴惴执笔,难免担心自己潦草的字迹给阅读者带来辨认困扰。
每个人的笔迹之间都存在差异。这些差异不能仅仅只从“字如其人”的层面去理解,还要考虑到文化背景的烙印。不同民族间的笔迹差异,有如明显而稳定的文化指纹,在字里行间讲述着故事。在这个文化差异似乎日渐消退的时代,字体很大程度上和当地美食和货币一样,仍然彰显出国家和边界的区别。
“行书”一词源自拉丁文,笔迹的显著特征是字母相连。“行”即“奔跑”之义,在书写时,笔端在纸张上的字母间穿梭,握笔的手仿佛在不停地奔跑,因此有“行书”的称谓。如今很多人有一项关于行书的痛苦,那就是签名。尽管童年时也曾在三线格上苦练字母,但如今我们不少人还是只能勉强随意地签名。
你的笔迹能透露出你所接受的地区教育。即便亲笔签名时你的字迹有如鸡爪的抓痕,还是可以从中看出学校教育的痕迹。
如果你在20世纪中叶的英国长大,那么你书写的是字母打圈的圆体;如果你在美国长大,那么书写的便是斯宾塞体——一种在打印机出现前通用的商务信函手写字体;如果你在21世纪的澳大利亚西部长大,那么你会以往右倾斜80度的字体书写;而在欧洲大陆的大多数国家,年轻作家在书写时笔迹几乎笔直。我们的笔迹中还有些特征,似乎哪种书写体系都没教过。比如把小写字母“i”上部写成空心,或者是大写单词中的每个字母来表示强调。
圆体手稿
此外为了避免书写的混淆,在笔迹中还出现了一些相对微妙的地区差异。比如,法国在书写数字“7”时总是习惯在数字中间划一道横杠,来把“7”和“1”区分开来(这真的不是海盗的配饰,而是数字“7”);而加拿大的“7”则毫无特别之处,看起来比较朴素。再如,为了区别小写字母”q”和数字“9“,德国在写字母”q”时会在末端加上装饰性笔迹,而北美则是在尾部加一道向右弯的钩。这不禁引人深思,为什么笔迹会存在这些地区差异,这些差异是否又包含了什么民族个性呢?
北美字母q的写法
追寻答案的过程往往是曲折的。无论是书写目的上对清晰度和速度的追求,书写工具钢笔和圆珠笔的多样选择,学校书写教育方式的改变,还是书法技巧本身的变化,都影响了笔迹在当代的演进。
书写目的
史学家、国际大师级书法家兼书法教师协会档案委员会主席鲍勃·赫夫德说:“飞速移动的手折射出人们想写得更快的需求。”在西方世界书写形式的不断演变进化中,性别、年龄、用手习惯诚然也是不容忽视的影响因素,但对速度的追求似乎一直都是根本驱动力。
《独立宣言》手稿
以美国为代表,商业的快速发展推动了书写形式的变化。例如,码头上的文员必须快速清晰地填写运货单和旅客名单,但斜体写起来太慢了,于是一种更简便的铜版字体(《独立宣言》也采用这种字体,该字体因在印刷前要将文本刻蚀在铜板上而命名)就此诞生。随着时间流逝,这种字体的手稿数量逐渐减少,但工业化和移民潮在美国和欧洲继续促成了一系列全新书写风格的诞生。
书写工具
毋庸置疑,书写工具的影响也不容忽视。当羽毛笔被钢笔取代时,钢笔写出来的自然就是相互连接的字母,圆体字时代随之一去不复返。而到了20世纪60年代,圆珠笔的大量生产对钢笔造成冲击,圆珠笔的直立握笔方式会让字迹显得更加醒目笔直,这也是美式书写的典型特点。美国作家采用的这种标志性的活泼字体,似乎和他们的性格没多大关系,反而和他们书桌抽屉里的圆珠笔关系更为密切。
法国钢笔
不过法国的年轻学生仍需要用蓝色钢笔练习书写。或许这可以解释法国人的字迹仍能保留优雅特色的原因:钢笔这种经典书写工具让法国人写字母时更少抬起手腕,能够更灵巧地掌控书写,从而形成带有打圈字母的斜体笔迹。而在澳大利亚,根据国家英语课程标准,年轻学生必须用铅笔写字,直到他们获得证明自己能够“保持字母大小一致性和清晰性并组合起来”的书法证书为止。
书写教育
现在,由于打字的流行,芬兰及大多数美国公立学校不再进行手写教学,不少北欧国家也对自己国家的课程做出类似改变。但从不随波逐流的英格兰对于手写却有着完全不同的态度。尽管英国国家手写协会推荐采用清晰简单的字体,但由于英国政府并未强制规范,无论块状字体还是圆形字体,学校老师都可以自由选择教授。
块状手写字体
也许是出于传统意识,又或许是因为2014年英国国家课程大纲文件中“推荐使用行书而非连体字“的模糊表述,少数英国老师仍然坚持旧式的字体教学。再加上在书写工具方面,英国有大量的优质钢笔、写字纸和斜笔架可供选择,这使得当地书写更加难以统一标准。或许,纠结于复杂的新旧系统之间、始终没有一个固定的书写风格,就正是英国人的典型风格吧。
随着电子邮件和印刷体的流行,不少笔迹的细微差别无法通过印刷方式体现,书写正变得越来越同质化。罗斯玛丽·萨松博士是一名书法研究者,她发明的“萨松原创字体“被英国国家书法协会官方推荐。她指出:“书写是人们在纸张上的自我呈现。”的确,手写的原创性可以很好地用来表达情绪,而表现力再强的短信或表情包也只能近似表达。
萨松原创字体
然而在iPhone时代,特别对于年轻一代而言,书写有没有用处似乎还有待讨论。萨松博士指出,好些青少年“似乎忽略了他们所接受教育模式留下的痕迹,同龄人的笔迹常常缺乏个体差异,看来想分辨出一个写作者的国籍变得不再那么容易了。”
不过,至少就现在而言,想要分辨还是很容易的。
@本文来源:网络。内容观点仅供书友参考。
@本文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如有侵权或其它错误请及时与我们联系以便更正或删除!
﹀
﹀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