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时期的钱币福建通宝之谜
2013年11月18日 17:02 收藏界 我有话说
福建 叶伟奇
“福建通宝”铸造于辛亥革命时期的福建,是辛亥革命历史的见证物。1911年11月9日,革命党人响应武昌起义在福州举事,经过一天激战,光复福州城,成立中华民国闽军政府(亦称“福建都督府”)。闽省光复之初,军政支出浩繁,而府库空虚,财政极为困难。为缓解财政紧张局面、维持社会金融稳定,闽军政府政务院决定铸造发行铜钱、银角等货币投放市面流通。当时铸造发行了“福建通宝”圆形圆孔铜钱(图1-4),这是我国历史上唯一一种以省名作为钱币名称的铜钱,是福建历史上最后一种手工铸造的有孔铜钱,也是辛亥革命时期全国各省铸造发行的为数不多的几种有孔铜钱之一。“福建通宝”钱问世距今不过百年时间,但因当时时事动荡,“福建通宝”铸造情况不见于史籍档案记载,因此留下不少难解之谜。
一、铸造时间之谜。钱币学界一般认为“福建通宝”钱铸造于辛亥革命时期,但其具体铸造时间(始铸、停铸时间),有关史籍均缺载。有人认为,“福建通宝”开铸时间应在闽铸“中华元宝”之后,“可能在1912年初,或者更迟一些时候。”福州大学刘敬扬教授研究发现鼓铸“福建通宝”之事不见刊于闽都督府机关报《福建公报》(创刊于1912年1月7日),认为“福建通宝”始铸时间“似定于开设福建造币厂之后,《福建公报》创刊以前,即1911年12月前后较为妥当”。“福建通宝”钱停铸于何时?更是个未解之谜。“福建通宝”钱今存世尚多,特别是“五条旗”二文钱更为常见,说明其铸造数量不小,应铸造了较长一段时间。
二、圆形圆孔之谜。“福建通宝”钱形制独特,呈圆形圆孔状。我国货币上出现穿孔始于贝币。天然海贝是我国最早的货币,称为“贝币”。起初贝币上没有穿孔,后来为了携带方便,便在贝壳上打磨穿孔,这就是钱币穿孔的滥觞。此后出现的金属铸币,如金属仿贝、刀币、蚁鼻钱、布币、圜钱等,都有穿系的孔。甚至一些现在对其货币性质还有争议的物品,如鱼币、桥梁币、戈币等,其上也有穿孔。当时这些钱币、物品上的穿孔大多为圆形。如仿造玉璧或纺轮形制铸造的圜钱穿孔就是圆形的。战国中后期开始出现圆形方孔钱,如秦国的“半两”钱,齐国的“镒化”、“镒四化”、“镒六化”钱,燕国的“一化”、“明化”和“明四”钱等,它们都是由圆形圆孔的圜钱演变而来的。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全国,秦始皇下令废除六国货币,将“半两”钱作为全国流通行使的通货,从此圆形方孔作为我国流通货币的基本形制被固定下来,并连续行用了2000多年。直到辛亥革命时期云南省、天津还铸造发行圆形方孔的“民国通宝”钱,四川大汉军政府也鼓铸了面文有“大汉”及“大汉纪元”字样的圆形方孔钱。同一时期闽军政府也铸造了圆形方孔的“福建通宝”背“省造二文”、“福建省造”背“二文”和“闽省通用”背“二文”钱,但仅见试铸样钱,未正式铸造发行。为何最后正式铸行的“福建通宝”钱会突然采用圆形圆孔的形制呢?这确实令人费解。笔者以为可能是受到晚清福建宝福局所铸“光绪通宝”、“宣统通宝”圆形圆孔钱形制影响的缘故。晚清时期福建宝福铸钱局铸造有“光绪通宝”、“宣统通宝”机制有孔铜钱,钱中间穿孔即为圆形(图5-8)。宝福局“光绪通宝”、“宣统通宝”机制钱流通使用较广,一直使用至民国初年,受其形制影响,辛亥闽省光复之初铸造的“福建通宝”钱也采用圆形圆孔形制。
三、旗帜图案之谜。“福建通宝”二文币根据钱背穿右五色共和旗上横条纹数目多寡不同,可分为粗五条阳纹和细六条阳纹两种版别,即俗称的“五条旗”和“六条旗”版。其含义若何?有人认为“五条旗”代表汉、满、蒙、回、藏五族共和,“六条旗”是汉、满、蒙、回、藏、壮六族共和之意。历史上根本没有六族共和的说法,此说大谬。其实,粗五条阳纹和细六条阳纹都是代表“五色共和旗”,只是对“五色共和旗”上五种颜色横条纹表现的手法不同而已,一种以粗五条阳纹代表五色旗上的五种颜色横条纹,一种以细六条阳纹代表五色旗上五种颜色横条纹的六条边,以六条阳纹之间的五条阴纹代表五种颜色横条纹。
四、钱币面值之谜。“福建通宝”钱存世实物,目前常见的有一文、二文两种面值。“一文”币(图1、2),直径19毫米,圆孔径5.5毫米,重约2.4克。一文币铸造量不多,较为少见,若为全品相者,更为稀罕。“二文”币(图3、4),直径24毫米左右,圆孔径6毫米,重约4.5克。马传德、徐渊编著的《辛亥革命时期货币》还刊载了“福建通宝”背双旗五文、十文两种钱,这是“福建通宝”五文、十文币首次披露于世。“福建通宝”钱是否还有其他面值?
五、铸造工艺之谜。“福建通宝”钱系采用手工翻砂铸造,铸造工艺落后,铸造较为粗糙,轻重不一,精美者少见。清代在福州设有钱币铸造机构——福建宝福铸钱局。晚清时期福建宝福铸钱局的铸币技术已相当先进,曾经采用新式机器铸造出“光绪通宝”、“宣统通宝”机制铜钱及各式铜元。采用机器铸币精美划一,且本少利多,产量甚巨。然而福建光复之初铸造的“福建通宝”钱为何仍使用早已淘汰的、落后的手工铸钱工艺,手工铸钱费工费时,产量又低,着实令人费解。有人认为可能是因为市面需钱孔亟,时间仓促,来不及雕刻模具机器铸造,只得因陋就简,先行采用翻砂法手工铸造。
六、铸造地点之谜。“福建通宝”钱铸造于福建省城福州应无疑议。但晚清时期福州已有多家铸钱造币机构,如设于福州洪山桥原厝乡的福建机器局、设在南台苍霞洲的度支部造币闽厂、福建机器局附设铜币西厂、设置于马尾福建船政局内的闽海关铜币局等,“福建通宝”钱铸造于何地?如由上述铸钱机构铸造,是哪一家铸钱机构?还是由新成立的造币机构铸造?均不清楚。福州大学刘敬扬教授认为光复之初将南台苍霞洲旧有之铜币局开设为“福建造币厂”,福建造币厂在鼓铸福建都督府造“中华元宝”银角之前,铸造了“福建通宝”钱。
“福建通宝”钱虽然诞生不过百年,但因史载阙如,致其“身世”留下了重重谜团。看来要解开“福建通宝”钱之谜,还需要进一步查找史料,搜求更有说服力的可靠资料证据,如闽军政府原始档案资料、亲身经历者的回忆资料、当时报纸杂志的相关报道等材料。希望同好们共同努力尽快解开笼罩在“福建通宝”身上的难解之谜。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